男生强3d女角色的游戏,乱子伦xxxx,综合福利网站,欧美激情黄色,国内视频一区二区,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视频

當前位置:首頁 » 新聞資訊 » 行業新聞

收緊準生證 汽車要限“擴”

發布時間:2016/10/17   信息來源:大洋網—廣州日報
10月8日,“鋼鐵、煤炭、電解鋁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,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產能,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”的消息引起各方關注。無獨有偶,今年8月,工信部發布《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(修訂征求意見稿)》,對技術條件、資金規模、融資能力、研發實力等進行詳細規定。

  在未來,傳統燃料汽車數量只減不增,新能源車獲得審批的難度加大。隔三差五出現新的汽車企業,這在中國將不可能再出現。對環境影響大、風險高的項目也將接受更嚴格的環評審批。換言之,未來車企產能擴充不再是一件容易事。


  影響:產能過剩2020年達到巔峰

 
  中國汽車產能嚴重過剩?現在不是,但五年后未必。至2020年,中國汽車產能或將達到4500萬輛。與此同時,202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在3000萬~3300萬輛之間。規劃產能與實際銷量之間,將有超過1000萬輛的差距。鋼鐵、煤炭、電解鋁是被點名的三個產能過剩嚴重行業,未見汽車。即便如此,汽車不得不面臨艱巨的“去產能”任務。

  短時間內,難以通過汽車出口來轉移過剩汽車產能。受經濟危機影響,海外需求不振,中國汽車出口不升反降,連續五年下滑。相比之下,促使部分傳統汽車產能向新能源車領域轉移,讓有需要產能的車企主動吞并落后產能,不僅高效,而且能降低成本。

  鼓勵汽車企業兼并重組,是汽車行業近年的主流聲音,無奈阻力較多加上車企主觀能動性不強,成效一般。一方面,新工廠在全國各地遍地開發;另一方面,部分現有工廠被閑置——雙重浪費。前車之鑒,美國就曾經吃過產能過剩的虧。2008年前后,美國大量工廠關閉,汽車“三大”中的兩家最終付出破產重組的慘痛代價。

  解讀:多國出臺限制傳統汽車規定

  中國并不是第一個限制傳統燃料汽車的國家。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稱,德國聯邦議院在最近一次會議中通過一項決議,計劃于2030年禁止汽油車以及燃油車上路。從今年7月開始,法國巴黎禁止1997年前生產的汽車上路。至2025年,挪威禁止傳統燃油汽車上路。在日本,以豐田為首的汽車企業,計劃到2050年,“使汽車產生的負面影響無限接近于零”,采取的手段是加大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車的生產比例。方式和方法雖有不同,但各國限制傳統燃料車的目標倒是一致。

  在全球范圍內,一直存在著傳統燃料和新能源的路線之爭。爭論的核心是,誰將是未來汽車的主要動力來源,或者兩者有沒有并存的可能性。在中國,天平進一步向新能源車傾斜,多管齊下,逼迫汽車產能向新能源領域轉移。

  有業內人士擔心,新規定實施,會直接推高現有“準生證”的含金量,進而促使原本瀕臨破產的汽車企業拼命求存。只要存活下來,“準生證”便還在。只要“準生證”還在,便有討價還價的底氣。

  分析:新進入者難度加大

  去產能,是“新規定”的主要目標。對于有志參與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的新加入者而言,新形勢下只有兩種途徑可選:一是避開傳統燃料汽車領域,直接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。二是與現有傳統汽車生產企業合作,采用代工模式,利用傳統汽車生產企業空閑的產能。

 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拿到新能源車的生產資質。截至今年10月,僅有三家企業成功拿到資質。國家關閉傳統燃料汽車企業大門的同時,也卡緊新能源車資質的審批。借“準生證”的生產,與股市里的借“殼”上市類似,是多贏局面。新加入者得到參與汽車市場角逐的機會,而現有車企則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,國家則達成去產能和調整結構的目的。

  中國車市從來不缺少玩家,尤其是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智能化和互聯網化的深刻變革,這是一個產值超萬億元的市場,有一大批類似于特斯拉“蠢蠢欲動”的覬覦者。

  特斯拉、樂視至今未對外披露“準生證”的審批進度,也未就“新規定”進行表態。接近于高層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,內部都還在觀望。

  記者觀察

  新規定之下,誰會“躺槍”?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雷克薩斯和林肯,兩個至今仍未實現國產的豪華品牌。不用擔心,可以借鑒大眾、本田和日產,在集團現有的在華合資公司下,成立事業部,承接國產事宜,利用現有的生產線和產能,無需成立新的企業。保時捷至今仍未有國產時間表,保時捷國產估計也是采取類似方式,利用大眾在華的生產體系。

  今年9月起,北菲克合資公司成立,便在汽車圈內流傳。今年,廣菲克成為中國增速最快的合資車企,這大幅提升菲克加大中國投資的信心,成立北菲克絕對不是空穴來風。北汽官方沒有就“新規定”進行正面回應,業內人士認為,北菲克或已經搭上“末班車”,壓哨絕殺,否則便不會有風聲傳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