燒錢的共享汽車難續命
小黃、摩拜、小藍等共享單車正打得火熱的當下,一家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公司,因扛不住資本壓力倒下了——近日,友友用車宣布停止運營,而停運的原因是“之前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”。
因為單位附近有友友停車點,筆者多次使用過友友用車軟件,然而僅一年時間就難覓其身影。與共享單車相比,共享汽車市場的“春天”,似乎遙遙無期。
友友用車原名友友租車,成立于2014年3月,它最初做的是P2P模式的私家車共享平臺。2015年10月,友友租車更名為友友用車,并開始主打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業務。
筆者查閱資料獲知,友友曾拿過兩輪融資,累計達2000萬美元,最繁榮時期其規模達到:擁有自有車輛300輛,分布在寫字樓、小區、郊區等地近70個網點。到2016年8月底,友友用車主要在北京市場,運營車輛僅剩200輛,運營網點減少至50個。
原友友用車聯合創始人蔣擎對媒體稱,雖然友友已基本做到收支平衡,但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,辦公場地、停車、充電和人員等方面都是繞不過去的高成本,公司整體實現盈利難度很大。
分時租賃無疑是一塊好蛋糕,但卻不是一口就能吃著。奔馳的car2go在全球9個國家投運近1.5萬輛,在國內重慶等城市已經開始運營。但即使是比較成功的car2go,也用了7年才盈利,前5年都是入不敷出。
筆者在使用共享汽車時,唯一覺得不方便之處在于不能自由取還車,從企業角度分析,自購車輛資金壓力、停車成本高、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、號牌稀缺等因素,或許都是壓在共享汽車企業身上的重負。
線下的復雜性,是“互聯網+”模式下最容易被忽視的。目前的分時租賃模式主要是新能源汽車組成,或許正是看到純電動汽車價格高、電池壽命短、租賃收益不好、超高的維護成本等,才使得一些知名汽車租賃企業,比如神州,固守自己的本業,對分時租賃模式并未涉足。
新能源汽車共享,要想玩下去,政策層面還得給予支持,一方面杜絕一些公司“鉆補貼空子”,另一方面還要將支持落實在基礎設施方面,如停車和充電設備等。
基礎設施之外,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盈利渠道才是新能源汽車共享的主要障礙,友友的倒閉也是因為沒有強有力的資金背景。說到底,不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汽車,都是有錢人的游戲,在這個行業里,誰的資金雄厚,誰就能撐到最后。
友友最終沒能等來可以續命的資金,現在是否處于共享汽車爆發的前夜還不好說。友友的提前出局倒是給同行業提了個醒,即便是模式相似,汽車能否像單車一樣爆發還不得而知,又有多少個友友還在死撐,等待“春暖花開”?